close
今天的新聞中,李家同針對台灣的古文教育有了這樣的看法:新聞連結
--------------------------
李家同:古文可學 但不能考
2011/02/11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認為,讀古文絕不是件壞事,但考試要考,那他一定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尤其是古文對學生來說:「已經是個無聊的東西」,又要必修、又要考試,豈不是增加更多反感。
李家同擔心,台灣的課業壓力已經讓學生對讀書產生反感,現在又要為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否要必修或必選吵翻天;對學生來說,其實只關心考試會不會考,一旦又成為考試內容之一,學生課業負擔勢必增加,讓學生強記卻無法吸收,可能不是這些倡導古文的學者所樂見的。
李家同表示,現在的時代與過去不同,強調啟發性的教育,鼓勵學生發問提出質疑,過去的中華文化卻要求學生接受老師所有觀念,這兩者明顯牴觸,如果學生對於論語、孟子的內容提出挑戰,那老師該如何因應?是否有足夠的國學造詣面對這些挑戰?這些都必須要思考。
李家同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可以學,但一定不能考,有興趣的學生,上大學後自然會找資料或繼續鑽研,不必要強迫每個學生都要學會這些老祖宗的大道理。
---------------------------
一直對李家同沒什麼好感的我,今天看到他的言論倒是深表認同,可惜的是,台灣的教育方式還沒有那麼理想,李杯杯的教育理念根本只存在於柏拉圖的理想國中。
從基測到學測、指考,國文這一科目,古文的部份絕對佔一大比例,而台灣的教育方式一向以考試為取向,考試考,老師就教,而且教得比其他不考的還用心,用更嚴格的標準要求學生;學生對於一直被強迫灌輸的知識,如果不是本身有異於常人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會像吃膩了同一道菜一樣對這東西失去興趣,更別提當你學不好會受到一定的處罰時(例如體罰、考試不及格、落榜、上不了好大學),學這門知識就失去了正向增強的動力,等到未來你不需要這門知識來幫助你得到更高的社會地位或其他好處,毫無正向增強效應的學習就會完全被揚棄。
古文其實很有趣,三五個字之間就能詮釋一大串現代人要用冗詞贅字才能表達的東西,就像大家朗朗上口的「白日依山盡」,若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夕陽依著山邊慢慢地隱沒」,但「依」和「盡」的意義又不只有字面上那樣,仔細咀嚼又能感覺到單一字所能呈現的氣氛......這是現代白話文所作不到的。當然,我並沒有認為古文一定得持續學習,畢竟語言是活的,現在也沒有人在學習拉丁文了,但能懂古文之美,不管怎麼說都是好的;可惜的是,現代學生對於古文的理解,有很大一部份都是為了考試而準備、背誦,從藝術欣賞角度去看的人實在不多。
不過呢,我也不認為某些政黨堅持以為學生好之名,假縮短古文教學比例行「去中國化」之實,古文不需要被妖魔化,古文之所以會難吞,那是台灣的教育制度所致,甚至不只古文,絕大多數知識也都有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處理才有可能解決,一昧直接地把古文從考試中拉掉,或許能夠將學生對古文產生的反感解除,卻也可能會讓彈性疲乏的學生就此不讀古文......到底要怎麼作才好呢?理論上這是現今教育學者該去思考的問題,可悲的是,現今的教育學者,正是從這些壓迫性的教育環境中誕生的。
--------------------------
李家同:古文可學 但不能考
2011/02/11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認為,讀古文絕不是件壞事,但考試要考,那他一定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尤其是古文對學生來說:「已經是個無聊的東西」,又要必修、又要考試,豈不是增加更多反感。
李家同擔心,台灣的課業壓力已經讓學生對讀書產生反感,現在又要為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否要必修或必選吵翻天;對學生來說,其實只關心考試會不會考,一旦又成為考試內容之一,學生課業負擔勢必增加,讓學生強記卻無法吸收,可能不是這些倡導古文的學者所樂見的。
李家同表示,現在的時代與過去不同,強調啟發性的教育,鼓勵學生發問提出質疑,過去的中華文化卻要求學生接受老師所有觀念,這兩者明顯牴觸,如果學生對於論語、孟子的內容提出挑戰,那老師該如何因應?是否有足夠的國學造詣面對這些挑戰?這些都必須要思考。
李家同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可以學,但一定不能考,有興趣的學生,上大學後自然會找資料或繼續鑽研,不必要強迫每個學生都要學會這些老祖宗的大道理。
---------------------------
一直對李家同沒什麼好感的我,今天看到他的言論倒是深表認同,可惜的是,台灣的教育方式還沒有那麼理想,李杯杯的教育理念根本只存在於柏拉圖的理想國中。
從基測到學測、指考,國文這一科目,古文的部份絕對佔一大比例,而台灣的教育方式一向以考試為取向,考試考,老師就教,而且教得比其他不考的還用心,用更嚴格的標準要求學生;學生對於一直被強迫灌輸的知識,如果不是本身有異於常人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會像吃膩了同一道菜一樣對這東西失去興趣,更別提當你學不好會受到一定的處罰時(例如體罰、考試不及格、落榜、上不了好大學),學這門知識就失去了正向增強的動力,等到未來你不需要這門知識來幫助你得到更高的社會地位或其他好處,毫無正向增強效應的學習就會完全被揚棄。
古文其實很有趣,三五個字之間就能詮釋一大串現代人要用冗詞贅字才能表達的東西,就像大家朗朗上口的「白日依山盡」,若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夕陽依著山邊慢慢地隱沒」,但「依」和「盡」的意義又不只有字面上那樣,仔細咀嚼又能感覺到單一字所能呈現的氣氛......這是現代白話文所作不到的。當然,我並沒有認為古文一定得持續學習,畢竟語言是活的,現在也沒有人在學習拉丁文了,但能懂古文之美,不管怎麼說都是好的;可惜的是,現代學生對於古文的理解,有很大一部份都是為了考試而準備、背誦,從藝術欣賞角度去看的人實在不多。
不過呢,我也不認為某些政黨堅持以為學生好之名,假縮短古文教學比例行「去中國化」之實,古文不需要被妖魔化,古文之所以會難吞,那是台灣的教育制度所致,甚至不只古文,絕大多數知識也都有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處理才有可能解決,一昧直接地把古文從考試中拉掉,或許能夠將學生對古文產生的反感解除,卻也可能會讓彈性疲乏的學生就此不讀古文......到底要怎麼作才好呢?理論上這是現今教育學者該去思考的問題,可悲的是,現今的教育學者,正是從這些壓迫性的教育環境中誕生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